管理入口

校2016年度“教书育人”先进个人——机电系丁艳

发布时间:2017-09-12
浏览次数: 3095
作者: 院工会
文章来源: 徐海学院
责任编辑:
审核: 徐海学院

  

(机电系丁艳老师)

  

  丁艳老师自工作以来,发扬“育人为本、无私奉献”精神,以“教与学相结合、教书并育人”为理念,认真做好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在徐海学院这个大家庭里成长并付出,取得的成绩和主要事迹如下:

  一、教学成果方面

1、在《煤矿机械》、《中国电力教育》、《贵州师范学院学报》、《锅炉技术》、《中国现代教育装备》等期刊上公开发表学术类论文7,教育教改类论文4

2、申请国家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各1项;

3、认真备课、用心上课,在徐海学院第三届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中荣获一等奖2015年荣获徐海学院多媒体课件比赛一等奖

4、积极承担《工程流体力学》、《锅炉原理及设备》、《供热工程》等多门课程的教学工作,综合评教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曾连续三次荣获“优秀教学质量奖”

5 201220132014连续三次年度考核中被评为优秀;

6四次被评为徐海学院毕业设计优秀指导教师;

  7、本着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理念,积极投入到学生的各项竞赛指导工作中,并取得了一系列优异的成绩: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大赛二等奖1项,江苏省3D大赛特等奖1项,全国3D大赛三等奖1项,挑战杯江苏省三等奖1项;

8、积极指导江苏省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3项并顺利结题;

9、积极参与《热能动力工程专业电厂仿真实训教学研究》的教改立项,并完成讲义编写;

  10、积极探索现代教育方法,不断推进课程教学改革,如《供热工程》的任务驱动式教学及管理方法、《制冷与空调技术》的分组教学+竞赛教学+专题研讨法、《电厂仿真实训》情景模拟法等,授课中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实践及创新能力培养,并寓教于乐。

二、因材施教、教书育人方面

1、快速掌握每个教学对象的特点——第一时间记住所有学生姓名

  从教以来,一直坚持这种方法:在第一次接触所授课班级时,在开课3~4周内能够将每个学生姓名与本人对号入座,在之后的教学过程中再进一步了解各个学生特点。实践证明,这样利于提高出勤率和课堂管理,即使大四的课,出勤率也能达到90%以上,最重要的是让学生感受到了被重视,被尊重,激发他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

2、设定教学方法因人而异,因课程而异

  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不同性质的课程,因地制宜的采取合理的教学方法。如:专业课采取预设课题法,分组讨论法与综合答辩法相结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实训课采取分组训练、分组竞赛、集体讨论,个人抽查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最终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同时,在授课过程中结合一些特定的知识点巧妙的穿插一些与就业面试和考研相关的案例,激发学生的听课热情同时提高上课出勤率。

3、依据学生基础和掌握情况考核作业,用心批改

  在作业布置方面,考虑到学生的基础差异和掌握情况不同,将作业分成基础题目、中等难度题目、较难题目,根据学生掌握情况做出不同要求,并在批改作业过程中详细记录每个学生的答题情况对作业完成较好的同学在课堂上点名表扬,对于作业雷同和完成较差的同学在课下逐个谈话。这样利于鼓励学生认真、独立的完成作业。

4、以身边人身边事激励学生

本人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教书育人:通过对已经毕业的学生的学习和工作经历的介绍来激励在校学生,以便提高他们的学习热情。课后经常和学生聊天,关心他们的日常生活,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让学生在学习中健康的成长,在成长中快乐的学习。

5、热情耐心帮助大四考研和就业学生

  对考研同学,在专业课的复习、专业的填报、导师的选择上给予多次帮助,甚至通过QQ视频帮助其辅导专业课。对找工作学生,耐心地给予分析和指导,甚至帮他们推荐就业单位和提供就业信息;通过私人关系帮助学生争取招聘会入场券;对就业中迷茫的学生给予安慰和帮助;对面试和复试环节的准备工作给予指导。

6、关爱困难和问题学生,帮助挂科学生重拾信心

  曾经通过多次电话辅导并鼓励,帮助患白血病的同学顺利完成学业。对于性格特别,独来独往的学生,利用课下时间,多次和他们交谈,帮助疏导他们内心的困惑,对于挂了科又对补考失去信心的学生,帮助其分析原因,并给与鼓励和学习方法纠正,最终顺利通过,并且通过80分。

7、引导大一新生快速适应大学生活

  对于刚刚进入大学校园的大一新生,由于第一次远离家乡,他们有太多的迷茫和不适应,在担任专业导师期间,通过班会和私下交流的途径,在生活习惯、学习方法、为人处事方式等方面给予他们建议和引导,帮助学生快速适应大学生活。

8、因材施教指导毕业设计,不厌其烦

毕业设计指导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基础以及签订或将要从事的工作情况,参考学生的意见,从难度和研究方向上有针对性的设计课题,同时知道过程也因人而异,认真记录每个学生的阶段性完成情况和疑难问题并进行总结,以便于更好的把握每个学生的进展情况,从而做到真正的因材施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