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有诗书气自华”,初见唐安宝便是一种温和儒雅的形象。
温和甚至有些“腼腆”的他如何成为最受学生欢迎的老师呢?疑惑在采访中一点点解开了……
知行结合,与学生更近一点
自从教以来,唐安宝在三尺讲台上一站就25年,在这段时间里他一直保持着对学生的爱、对教学的爱。
唐安宝在课堂上一直与学生“走得很近”。他摒弃站在讲台授课的方式,而会在过道间来回走动,随时发起与学生们的问答互动,与同学拉近距离的同时,也提醒了上课走神或有其他小动作的学生。除了空间距离的拉近,宽松活跃的课堂气氛、风趣幽默的教学表达、生动形象的肢体语言、甚至略带夸张的“表情包”都大大拉近了师生心灵间的距离。
某一学期他的课程快结束时,班上的学生舍不得他,唐安宝说:“要是真舍不得我,你可以争取挂科呀!等明年重修就能再看到我了。”紧接着又补充一句:“喜欢一个人,也没有必要付出这么高的代价!”
“幽默风趣的老师固然受学生喜欢,但要赢得学生持久的尊重和认可还是基于责任和爱,其最重要的途径就是言传身教。”唐安宝如是说。他用行动拉近学生与知识的距离,拉近理论与实际的距离。
他将课程内容与“金句”相结合,用生活中的例子解释金融名词。为了说明如何降低负债的风险,唐安宝自创了“不要让所有的鸡蛋都来自于同一只母鸡”来予以概括。他还用“世上本没有钱,用的人多了,也便成了钱”来解释货币的产生。既简单明了,又能使学生印象深刻,唐老师用这样独到的讲课风格抓住了同学们的心。
因材施教一直以来都被唐安宝推崇着、实践着。他认为在教学中教师不应把自己的偏好强加给学生,而应该给学生选择的权利,让学生选择与自己的性格相匹配的。具体到投资理财上,唐安宝会根据学生对风险承担程度的不同给予不同的理财建议,而并不是从自己的性格出发,将稳妥的理财理念强加给学生。
勤学钻研,与创新更近一点
除了日常的教学工作,唐安宝在科研方面也做出了很多成绩,并且曾前往中国人民大学和澳大利亚科廷科技大学进行访学交流。他参与或主持多项国家级、省部级、厅局级及校级科研项目,取得了丰硕成果。
“大学教师,尤其是重点大学的教师,在做好教学工作的基础上,科研是万万不能偏废的,科研和教学是相互促进的。”唐安宝如是解释科研对于高校教师的重要性。在他看来,学术研究最讲究的是创新。
唐安宝在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工作时,成果之一就是在我国经济学顶级期刊《国际金融研究》上发表的一篇《关于中美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效果比较分析》的论文。“很多年前我们国家的利率还没有市场化,是国家调控的,而美国是市场化的,应该更好一些,但是实质结果是我国的传导效果比美国更好。我们不能在经典理论里找原因,那我们就自己在中国实践中找。”
唐安宝深切感受到创新对于学术研究的重要性,并且对创新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无论是我带的研究生还是做毕业设计的本科生,很多同学在碰到实证结果与理论结论不一致时,往往会发慌。我会先让他们仔细地排除数据、方法选择等主观因素的影响,如果再不一致,那么创新的机会到了!数据反映的经济现象与理论结论不一致的地方,我们找出来,予以解释,这就是创新!”
从大学毕业到现在,唐安宝一直保持一个习惯,他每天都会在网上或者报纸期刊上看财经类的新闻,自己吸收消化后,融入到教学和科研当中。正是这种时时学习的精神和品质,使得唐安宝在科研方面总会有一些与时俱进的新点子新想法。所谓创新思维的源泉,想必定是跟这个好习惯分不开。
指点迷津,与未来更近一点
唐安宝身为班主任,对待班上的学生尽心尽责。他从不以学习成绩的好坏衡量学生,而是以欣赏的眼光看待他们。唐安宝常对学生说:“在某些方面,我们学校的金融专业和复旦等高校比起来还是有一些差距的。但我希望你们毕业之后与他们的差距小于高考分数的差距,那我们就是成功的。”他希望以此来激励学生突破自我,向顶尖高校的学生看齐。
当有大三的同学反映对未来的选择感到迷茫时,唐安宝特意连夜做了一个主题为《青春可以不迷茫》的PPT,用自己从教多年的见识和体会向同学们讲述应该如何度过这段浮躁的时期。这场讲座本不强制学生来的,令他意外的是全班同学无一缺席。唐安宝用心讲了两个多小时,没有一人中途离场,结束后还有学生拉着他询问深造出国、保研、就业等各种问题,他都一一耐心回答。
在面对毕业班学生出现旷课、挂科等不良学习现象时,唐安宝有自己独到的方法。一方面他会亲自去找同学询问原因、与其谈心;另一方面他会通过亲身经历来鼓励学生端正学习态度。
唐安宝说:每个同学都有他的缺点,但每个同学也都很可爱。对个别喜欢打游戏的同学,他用真诚将他感化。他经常对学生说:“父母的成就不是你挥霍的资本,比父母更强的那一部分才是你作出的贡献。”
在谈到对已经毕业的学生的期望时,唐安宝说:“偕天下英才共习之,不亦更悦乎。”他还将自己平时打乒乓球的体悟一并赠予学生——“运动很能锻炼人的意志,但我更喜欢打双打,因为双打更讲究团队协作而不只为个人输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