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入口

一个人的朝圣路——访考研高数149分获得者朱淳

发布时间:2015-04-22
浏览次数: 2115
作者: 党政办公室、学生助理:毛思雨
文章来源:

  朱淳,2011级理工班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在2015年的硕士研究生考试中以高数149分、专业课135分、思想政治理论65分、英语61分,总分410分的高分,初试第一名、复试第四名的成绩被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录取。

  在忙于毕业设计的间隙,他如约接受了我们的采访,分享了他考研成功的经验及体会。

  改变永远都不算晚,只要你想改变
  在研究生考试中,朱淳的高等数学考了149分,这在很多人看来都是不可思议的。然而他的高数成绩并不如想象的那样一如既往的好。大一的考试中他高数92分,在60多人的班级里排30多名。“当时我准备考研的时候,没有人看好我。”2011级理工班60多名学生,朱淳的总成绩排在40多名。“大一大二基本没太学习,刚上大学有些迷失,都以玩儿为主了,经常打游戏、有时逃课、上课点个名就走,老师再怎么说我也没有理会”。说话时,他带着淡淡的徐州口音,脸上噙着淡淡的微笑,微微眯着眼望着桌面,像是从中看见了当年那个另人感到些许惭愧的自己。
  步入大三,他突然有了危机感,觉得日子不能就此混下去了,大学四年的时光转眼已经过去了一半,自己却一直止步不前。也许是不甘于平庸,也许是想要寻找另一种可能,2014年3月,朱淳踏上了考研之旅。这位“考研党”的第一阶段学习计划既简单又不简单。每天到一南的教室里默读一两个小时英语单词,然后花八个小时看数学,到了晚上该走的时候,再复习半小时英语单词。
  朋友的眼中,朱淳是一个活泼开朗爱说笑的人,经常在班里调皮地说笑,逗得整个班级哄堂大笑,而自从下定决心考研开始,他成为了公认的全班最刻苦的人。万事开头难,由于基础薄弱,他只能强迫自己慢慢看。“既然已经决定考研了,坐不住也得想办法让自己坐下来。”心底的蠢蠢欲动被这样执着的自我暗示逼到谷底,改变就是一朝一夕的自我战胜。每晚,他都要在一南自习到十点半,一南五楼的大教室每到九点半便空荡荡的,看门的大爷有时提前去楼上关灯,然而每次一关掉就被这个孤军奋战到最后一刻的人重新打开,久而久之,大爷和他熟悉了起来,让他自己在离开之前把灯关掉。
  除了时间上的坚持,他还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对错题的有效利用。“我做的错题集加起来大约有这么厚吧”,他用手在桌子上空比划出大约一尺的高度。模拟练习时,他会用一个半小时把模拟卷做完,再花费两个小时为这张试卷整理错题,无论是因为粗心还是因为不会,他都认认真真地写下来并总结错误原因。
  充足的时间,科学的方法,不懈的努力,360度“无死角”的努力,这样的人看起来是没有理由不成功的,而他也的确没有辜负自己的努力,以高数接近满分,总分超出国家线130分的高分顺利被录取。
  “改变永远都不算晚,只要你想改变。”回顾自己的大学时光,他感慨到。“也许你现在还不够努力,也许你浪费了一些时间,都不要紧,重要的是你想改变原来的自己”。
  成功的道路并不拥挤,因为能够坚持到最后的人不多
  斜刘海,棒球衫,带着一脸随和的微笑,说话诚恳幽默。说起考研路上的种种坎坷与挫折,面前的朱淳面容平静,然而个中艰辛也只有经历过才会懂得。
  譬如焦虑。4月,他开始失眠,“闭眼就是英语,一做梦那些人都在提示我背单词,我就不由自主去背,然后就睡不着了”。他的朋友说,决定考研以后,朱淳成了整个班里最刻苦的人,什么时候想起来就什么时候学习,晚上四点多都能爬起来看教学视频。
  譬如简陋和孤独的环境。6月,他在学校操场后租了一间月租400元的平房,以前常常窜到各个宿舍去说话的人,在那段时间里独自生活、奋斗。他将这间十几平方的简陋平房称为“小黑屋”。冬天水管冻上了,只能带上牙刷牙膏到教学楼刷牙;中午午睡和晚上休息时,隔壁的噪音吵得他不胜其烦;寒天时盖三层被子穿着羽绒服睡觉,却依旧经常被冻醒。
  譬如身体的不适。8月,他生病了,每天晚上难受的睡不着,要吃大把大把的药,却依旧强撑着坚持早起,坚持照常去自习。他在QQ空间里写道,“再难受也要扛过这个月再去治疗,因为失败了,不如病死掉。死也要继续。”他以此种方式鼓励自己。他总是告诉自己,坚持下去会有结果的,只要你能吃的了苦。
  因为怕斗志会涣散,朱淳从未敢松懈过哪怕一天。从决定考研开始一直到考试前一天,整整290天,无论晴雨,无论休假,从早到晚,只要一醒来,只要眼睁着,他总是在学习。“成功的道路并不拥挤,因为能够坚持到最后的人不多”,就像朱淳的座右铭说的那样,成功并没有捷径可走,唯有“自律”与“坚持”。
  大学就是该努力学习的时候
  大学四年,朱淳唯一遗憾的便是没有好好看书。为此,他连网名都改为了“多读书”。“大学就是该努力学习的时候,不学习迟早会后悔的”短短的采访中,他不厌其烦地一次又一次提起这句话,像是对自己的懊悔,也是对别人的提醒。
  刚开始决定考研时,他根本没有把握,而随着自己付出的越来越多,朱淳开始逐渐有了自信,“因为努力了那么久,肯定会有回报的,对吧?”在选择学校时,综合各种因素,他选择了矿大北京校区,初试分数出来后,他有些后悔自己没有把目标定高一些,“要是让我重新报一次,我就报西安交通大学了。”也正是因为自己曾经的不努力,才没有带给他更多的自信,难免留下了些许遗憾。“现在想想,当时要是好好学习该多好啊。”
  考研初试时,朱淳以总分410的高分位列第一,到了复试却因为专业知识不足跌到了第四名。所有复试问题都是按照初试成绩给出,“要是完全按照真正水平,也许我得掉到底了。其实,我也只是运气好而已”。复试前,他用了一个月时间看了一下大学四年该学的知识,依旧难补两年时间落下的差距。
  泰山顶上永远不会轻松,越往上走,视野越开阔,接触的事物、机会以及厉害的人便越多,同时竞争也更为激烈。书到用时方恨少,为了弥补自己在大一大二欠下的专业知识,朱淳重拾专业基础课本,“现在在看《结构设计原理》”。他说,他想成为一个真正肚子里有货、做事能独当一面的人。“比如说别人要有什么困难问你的话,肯定能知道,而不是什么问题都一问三不知”。至于将来,他想当一名大学老师,做自己想做的事,把自己所学所知传授给更多的人。
  回首这一年多的考研之路,他感慨良多:“考研让我明白,看起来没有一点希望的事情只要努力了,它真的就会慢慢改变,任何时候,你不要把困难想的那么大,不要说自己不行,只要努力、只要坚持,任何困难都会被克服的。”
  如果说,人生是一场马拉松,那么他只是在刚开跑时比别人落下了几分钟。所幸的是,路还很长;所幸的是,他一直在路上。